
点击量:261 时间:2019-12-27
如果翻开90年代的香港报纸,你会发现李泽楷就是那个年代的王思聪。
李泽楷比王思聪大22岁,90年代正是脱离首富老爸“另起炉灶”的阶段,自然备受媒体关注:商业杂志的封面,是首富儿子搞创业的新闻;娱乐小报的头条,是首富儿子换女友的偷拍;而坊间八卦的焦点,则是首富儿子什么时候创业失败回去继承千亿家产的揣测。
但两人的创业故事,相同点仅限于表面,本质上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:他们一个在降维,一个在升维。
李泽楷创业,无论是早期搞星空卫视的试水,还是后面发家的电信盈科和数码港,其实都是在父亲的羽翼庇护之下发展,兜兜转转没离开地产圈;而王思聪尽管背靠万达的文娱产业,但做的直播和电竞都是互联网巨头扎堆的领域,势单力薄,老爸其实帮不太大的忙。
在创业遇到困难时,两者的区别更大。不管是李泽楷早期在东京买地遇到亚洲金融风暴,还是后来电讯盈科泡沫破裂欠债百亿美元,李嘉诚总是迅速出手;而王思聪却恰恰相反,无论是万达集团还是王健林本人,这次风波中完全置身事外,一点儿出手的迹象都没有。
对万达来说,王思聪负债的20亿并不是一个大数目,要知道万达光是在贵州丹寨扶贫就投了21亿,还每年给贫困户发5000万,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奖。因此有人戏称:万达和王健林没有出手帮王思聪,可能更多还是想打破“二代亏钱,一代埋单”的刚性兑付。
同样的起点,不同的岔路。你能看到的,是两个二代的不同遭遇,你看不到的,是两个家族在不同语境下的选择,它们有主动,也有被动。
2004年的一个晚上,漫游字幕组收到了一条求职帖,上面有段求职人的自我介绍:参加过英国和法国字幕组的制作,宽带和机器条件好,16岁,上网时间充足。末了还加了一句:我是王健林的儿子。
那一年,王健林虽然还不是首富,但万达广场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城市落地了,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才刚刚开启。从5岁起就被王健林送出国读寄宿小学和寄宿中学的王思聪,还特意给他爹打电话[4]:爸,听说我们家好像很有钱?王健林既得意又无奈:这都被你发现了。
后来王思聪顺利加入了字幕组,顺便让漫游成为国内人均财产最多的字幕组。他的外语水平确实好,英语雅思满分。而长年在国外读寄宿学校,让他在学习之余只能上网逛论坛、打游戏、做翻译,这也疏远了他跟父亲的关系,在一次节目中他坦承:我跟父亲不太熟。
王思聪跟王健林的关系不太熟,李泽楷跟李嘉诚的关系不太好。
1981年,15岁的李泽楷跟哥哥李泽钜一同前往美国读中学。在大学选专业时,李泽楷不理会父亲让他去读法律或商科的建议,坚持己见选择去读计算机。而且为了不用李嘉诚给的生活费,李泽楷在课余时间还经常自己一个人跑去麦当劳卖汉堡、在高尔夫球场做球童。
到了1987年,还剩半年就毕业的李泽楷选择辍学去上班,并从李家的花园别墅搬走。他在办公室墙上挂李光耀的照片[1],称李光耀是他最崇拜的人,而李光耀曾批评过李嘉诚[2]:“李嘉诚有什么畅销全球的产品么?没有,他只是收购地产、港口、零售业、通信公司。”
相比之下,王思聪的叛逆期来得晚一些,读完大学回国,才开始在微博上怼天怼地。2011年,王健林宣布万达回归中国足坛,3年拿出5个亿,赞助中国球员赴欧洲留学,并为国足聘请世界级主教练提供资金。王思聪发了条微博:现在搞足球的都是二逼,踢足球的都是傻逼。
还是2011年,当时李开复出了本新书《微博:改变一切》,书的封面印着李开复的大头照。王思聪又发了条微博:“我一直鄙视书封面有作者大头贴的,还要不要脸了?”没想到的是,几年后王健林也出了一本书,叫做《万达哲学》,封面上都印着王健林的大头照。
王健林对儿子也没办法,在接受采访时说[3],“我说什么话他不听,不服我,觉得我没什么了不起,英语也不会讲,啥啥也不懂。”
其实这种叛逆的性格,其他富二代身上大部分也有,但当他们真的步入成年时,大部分二代都会收起棱角,谨言慎行,小心翼翼地处理跟父亲的关系,担心父亲迟迟不愿意交班,更担心父亲会突然把外面野生的“兄弟姐妹”领回家,接班权旁落他人,落得一场空。
而王思聪和李泽楷跟其他二代不一样的地方,在于他们在登上商业舞台后,仍然保持了这种叛逆。
李泽楷第一次经营企业,是在1991年:和黄投资4亿美元,成立星空卫视Star TV,李嘉诚出任主席,李泽楷为副主席。在星空卫视投广告,很快就成了结识和维护跟李嘉诚关系的一种方式,当时最重要的广告客户万国宝通、百富勤、国泰航空,都是李嘉诚的老关系。
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1991年还在高盛当总裁,当时想找李嘉诚合作。在两人的首次会面中,李嘉诚就要求高盛在星空卫视上投放200万美元广告费,因为他希望李泽楷做生意可以成功[4],保尔森自然不得不从。两年后,李泽楷委托高盛,把星空卫视卖给了默多克。
通过老爸刷脸赚到第一桶金的李泽楷,很快有了更大的目标:收购香港电讯。
香港电讯的大股东是英国大东电报局,在回归以前垄断了香港通信市场,本质上等于收税,年净利润超过100亿港元。回归后,特区政府放开了电信运营牌照,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因此大东电报局萌生退意,打算出售这家市值超过2000亿港元、员工超过1.4万人的庞然大物。
李泽楷要收购,需要两个条件:一是要有巨额资金;二是击败其他对手。
当时想买香港电讯的,还有由李光耀的小儿子李显扬担任总裁的新加坡电讯。为了备战,新加坡电讯找来了默多克注资10亿美元,李显扬还亲自去伦敦向大东董事局提交收购方案,其中可以用现金支付的收购金额就高达930亿港元。但论比搞钱,李泽楷怕过谁?
1999年,李泽楷的盈科在香港借壳上市,随后,他拿着微软IBM等十多家科技公司的合作意向书,找到了董建华,成功说服了特区政府把港大边上的一块地免费拨给了盈科,开发数码港。有了这个利好刺激,年营收只有1亿多的盈科市值一路飙升到2300亿港元。
借壳上市-概念包装-推高股价-高位质押融资-外延并购-进一步推高市值,这个在2013-2015年间风靡A股的“一二级联动”策略,李泽楷在2000年就玩了一遍。盈科被炒作上天之后,李泽楷决定质押股权换取现金,用来支付收购香港电讯的巨额资金。
盈科几乎是个空壳,收购能不能成功也说不准,但李泽楷他爸很值钱。于是在一周之内,中国银行给了50亿美元,汇丰给了40亿,巴黎国民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给了40亿。有140亿美元撑腰,李泽楷一举击败新加坡电讯,买下了香港电讯,赢下了这场“拼爹”大战。
此役过后,盈科的市值飙升到5800亿,有人评价:老超人李嘉诚辛苦一辈子,比不过小超人李泽楷搞一天。
十几年后,又一轮互联网热潮来了。这次登上舞台、挥舞支票本的,轮到了王思聪。但跟李泽楷创业每一步都涉及到政商相比,王思聪创业简单很多:2011年,拿了父亲5个亿练手,随即在微博上宣布自己要搞电竞,“人要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,我的优势就是有钱”。
很快,他就用动辄几十万的签字费,网罗了国内多位Dota高手,组建出阵容豪华的 iG 战队,让队员们直接住他别墅里,还给他们配了教练、心理咨询师、保姆。而在遇到王思聪之前,选手们日常只能在网吧训练,外出比赛买不起全价火车票,还要一路躲在厕所里。
效果惊人,iG转眼就在2012年的Dota2 国际邀请赛上一举夺冠,有选手透露:有一次决赛前,王思聪提着一个大麻袋进休息室,里面全是钱,赢了就每个人发两万。这不但刺激了队员,也刺激了爱玩游戏的富二代们,一眨眼功夫,电竞俱乐部的老板几乎都是富二代。
2018年, iG再次拿下重量级冠军。在英雄联盟LOL全球总决赛上, iG一路过关斩将,成为这项比赛历史上第一支拿到冠军的中国战队。iG夺冠那天,朋友圈只剩下两类人,一类高喊“iG牛逼”,另一类高喊“iG牛逼”之后悄悄打听“iG是什么”。
这一幕,像极了王健林。王首富当年拎着几十万现金随大连队征战,赢球就发,砸出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第一个甲A冠军。而这阶段的王思聪也意气风发,去趟China Joy看Show Girl ,导演还会马上安排全体 Show Girl 一起亮相,面向王思聪45°深鞠躬让他看个够。
作为首富的儿子,李泽楷和王思聪初出茅庐,都选择了在互联网领域创业,直接用钱砸出了生意与人气。但两个人的创业,看似都科技感十足,但其实早已分道扬镳。在李泽楷操盘盈科时,就开始离自己求学的硅谷越来越远,离搞地产和收税制商业的父亲越来越近。
再加上两人的父亲都是靠地产起家、都是叛逆十足个性张扬、都是从小在海外接受精英教育、都是在互联网科技等领域折腾,甚至连从老爸那里拿的启动资金都是一模一样:5个亿,因此光从这些表面参数来看,豪不夸张地说:李泽楷是香港的王思聪,王思聪是大陆的李泽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