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点击量:126 时间:2020-02-25
抗击疫情 辽宁在行动
面对面,却看不见,还要时刻提防对方出其不意的“攻击”。
在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、省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赵鸿梅之前的职业生涯中,很少遇到如此数量庞大且凶险狡猾的“敌人”。
新型冠状病毒,是一种发病缓慢但“步步为营”的侵略者。赵鸿梅目前的工作,就是在襄阳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的P2实验室里,对新型冠状病毒样本进行核酸检测。
病毒核酸检测,是新冠肺炎患者确诊及疑似解除最重要的病原学依据。作为病毒检测人员,赵鸿梅们不仅要对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的样本进行分析,还要对检验过程中产生的高危险废物进行处理。
我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。”赵鸿梅说,尽管不直接接触病患,他们却要捕捉病毒、围猎病毒,和病毒近身“搏斗”。
近距离,意味着高风险。
核酸提取、检测的过程,需要接触确诊或疑似患者的生物样本。样本的开盖,核酸提取的震荡、离心都有可能产生含毒的气溶胶。
“危险还来自未知,病毒可能不止一种。”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主任技师雷露说,患者情况复杂,样本中或许还潜伏着其他种类病毒“援兵”。
病毒虽凶恶,也有不堪一击的时刻。实验室中,高温是剿灭他们的利刃。
提取样本后,检测人员会将其放置在孵育箱中的试管架上,用56℃的温度进行水浴灭活30分钟,让病毒的威力大大减弱,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伤害。
不过,高温也在影响这些“病毒猎人”。
实验室里的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包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,戴N95口罩、护目镜、防护面屏、多层医用手套等,病毒核酸检测者的身体一次次湿透。
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、营口市卫生健康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党一兵记忆中较深的是,有一次,她的护目镜前形成了两道“水幕”,她只能透过眼前“水幕”的缝隙,才能将5微升剂量的核酸注入到九十六孔板中。
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、本溪市卫生健康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玥补充,操作过程中,核酸提取、扩增等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。而注意力高度集中,对于检验者的体力耐力无疑是多重考验。
重压之下,更多的辽宁疾控人员不辞辛苦,奋战在襄阳抗疫一线。截至2月22日,辽宁援襄医疗队疾病防控组累计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样本检测633份。辽宁援襄疾控队队长卢春明认为,这场战“疫”,一线医护人员是在努力减少“存量”,而疾控是在努力控制“增量”。
2月20日,与同事们连续作战,当天检测了347份样本、创下近期最高纪录的党一兵脱下防护服时有一种“辽宁队初战告捷”的感觉。
党一兵说,每查出一个确诊病例的时候,她心里就多一分沉重,怎么又查出来一个!
但她又有一些庆幸,因为,早一点、快一点、多一点检测出结果,患者可能就多一分痊愈的希望。
辽宁日报特派襄阳记者 董翰博 田勇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来源:辽宁日报